着汉服、换信物、对饮合卺酒、向爸爸妈妈敬改口茶……今日正值七夕佳节,上午,在东城区婚姻挂号业务中心,6对新人进行了一场古韵新风的团体发誓典礼。
8月22日,东城区婚姻挂号业务中心举办了团体颁证典礼。上午10点10分,在涵义“完美无瑕”的夸姣时刻,6对新人拿到了夸姣的“小红本”,典礼感满满。 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新人着凤冠霞帔、明制汉服领证
8月22日上午八点,在东城区婚姻挂号业务中心,预备领证的新人现已早早在此等候,他们有的抱着捧花、戴着头纱,有的则盘着头发、身穿汉服。
新人王禹和李力来自西城区,二人了解到,东城区婚姻挂号业务中心七夕当天鼓舞新人穿汉服领证,就提早预定了,今早7点多到此等候,是榜首对挂号成婚的新人。王禹特意挑选了一件赤色的齐胸襦裙,头发精美地盘着,发簪等配饰装点其间。“我和先生都很仇人前史,我比较爱古装,平常常跳古典舞,有一些汉服。身上这套齐胸襦裙应该是唐制的,挑选赤色是涵义喜庆,期望咱们未来的日子越来越好。”王禹早上6点就开端化装、装扮,发型和头饰都是自己规划的,“这些是咱们的传统文明,我期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宏扬传统文明。”
8月22日,东城区婚姻挂号业务中心,一对新人合影留念。 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爱人如此注重挂号成婚这一人生中的重要日子,李力很高兴。“咱们都不是北京人,能在北京相遇相爱很走运。其实咱们知道的时刻很长了,今日媳妇穿成这样很美,是对我的关怀和注重,也包含了对咱们夸姣日子的等待。”
现场,一位新娘身着凤冠霞帔款款而来,新郎则穿戴大赤色的明制汉服伴在新娘身侧。新娘沈女士告知新京报记者,她和先生呼应东城区着汉服领成婚证的约请,上周末租了这套衣服,想穿汉服留念这夸姣的时刻。他们今早五点半就出发去店里化装、做造型,整个进程比较繁琐,凤冠很重,但二人的心境是高兴而激动的。
8月22日,东城区婚姻挂号业务中心,一位新娘身着凤冠霞帔,新郎则穿戴大赤色的明制汉服前来领证。 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团体发誓、乞巧穿针,丰厚活动扬古韵新风
我国传统节日“七夕”又叫“乞巧节”,源自牛郎与织女的爱情传说。现在,这一节日已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榜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明遗产名录。
“现在越来越多的新人仇人挑选七夕这天来处理成婚挂号,今日网上的预定量近300对。咱们在服务保证和典礼氛围上尽力为新人们营建夸姣体会,并经过一些小活动,来宣扬调和婚姻家庭酬谢,推动婚姻范畴推陈出新。”东城区婚姻挂号业务中心主任王涛介绍称,前期经过“北京东城”微信大众号向市民发布了活动告诉,约请新人着汉服来体会领证服务,并为着汉服而来的新人们预备了来自故宫博物院、具有国风特征的留念品。
8月22日,东城区婚姻挂号业务中心,一对新人特别穿上汉服收取成婚证。 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七夕当天,东城区婚姻挂号业务中心提早1小时工作,开门时刻提早至早8:00,并坚持全员在岗,敞开悉数10个挂号窗口。为便利新人处理,中心采纳午间不间断服务,工作人员以轮番上岗的方法,满意顶峰处理需求。
中心还组织了七夕特征活动,由一个主活动“非遗体会·团体发誓”和“三餐四时·皆许你愿”“海枯石烂·乞巧穿针”“人间致爱·七宝信物”“我国节里说‘爱’你”4个小活动组成。
8月22日,东城区婚姻挂号业务中心,一对对新人排队处理成婚证。 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上午10点10分,主活动在东城区婚姻挂号中心门口“七玉娃娃”非遗塑像旁准点发动,涵义完美无瑕。活灵活现的婚俗娃娃形象,是源自国家级非物质文明遗产项目“北京泥人张”即“泥人张”彩塑的原创著作。现场,“泥人张”彩塑第六代传承人张昊还为咱们叙述了非遗文明之传承故事,期望经过非遗传承,将爱的真理传承下去。
8月22日,东城区婚姻挂号业务中心,一对领完证的新人展现成婚证。 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伴随着祝愿,现场举办古韵新风的婚礼典礼,新人们团体宣读了《成婚誓词》。发誓完毕后,北京市非遗九嶷派古琴琴歌艺术第五代传承人刘智晗等青年志愿者们,展开了一次以国风国韵为主题的我国民乐演奏。在活动现场,还开设了非遗文明著作展,将红桥商场里的多个非遗著作出现给咱们。
8月22日,东城区婚姻挂号业务中心,新人们排队处理成婚证。 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新京报记者看到,在中心等候大厅内,“海枯石烂·乞巧穿针”活动招引了不少新人测验。一对新人将五根彩线捻在一同,详尽地穿过“九尾针”,涵义心灵手巧、姻缘标明、地久天长。本年七夕正好是聂女士和许先生在一同七周年的日子,二人以为这很有留念含义,就挑选今日领证,二人参与了乞巧穿针的活动,聂女士体会后表明:“咱们平常会重视一些传统文明,但很少参与这样的活动。穿针的活动全体有点难,五根线需求捻在一同,中心会松开,咱们俩得再把线捻好。这个进程让我觉得,咱们未来的日子也像这五根线相同,需求我俩拧成一股绳一同过下去,活跃面临日子中的问题。”
新京报记者 叶红梅
修改 陈静 校正 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