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4-26 点此:796次
高考是人生一战,但也仅仅人生一站。
人生不是“起跑线”决议的竞赛,人生是时时刻刻的体会,与其说“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不如先想想自己等待的结尾在何方,以及想要走一条什么样的途径。
小编为各位考生家长共享一篇由我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科协副主席、西湖大校园长施一公所写的文章《自我包围:向抱负前行》。
我既是教师,也是家长。在这两个集体里,近年来最常听到的一句话便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不只用于指代学生学习和根底教育,也常用来描绘成年人的斗争,不论是求职仍是完成使命。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句话乍一听是有道理的,所以被很多人奉为圭臬。想想看,不管是100米的短跑竞赛仍是42公里多的马拉松,运动员们不都很注重起跑吗?所以,做爸爸妈妈的把孩子承受“教育”的时刻再三提早,从怀孕胎教就开端了,通过小学尽力、初中吃苦、高中冲刺,总算高考一举中的,爸爸妈妈欢欣,街坊仰慕。这种公式化的完美人生成为很多家庭的斗争动力。
且让咱们退一步想想:在竞赛中,起跑的瞬间当然重要,但终究决议胜败的是能否首要撞线。即便是100米竞赛,起跑抢先的选手也常常在途中跑和冲刺阶段被对手逾越。相对而言,中长距离竞赛的起跑就没那么重要了,常常呈现跟跑选手在后程发力逾越前半程领跑选手的状况。至于马拉松竞赛,最困难也是决议输赢的是30公里今后膂力抵达极限之后的战略和坚持。01
究竟什么是“起跑线”?
咱们首要应该想一想,究竟什么是“起跑线”?“起跑线”是指我们都要阅历的一个进程的初始。在大部分语境下,“起跑线”指的是根底教育的各个阶段。其实,在起跑阶段和前半程只需不掉队太多,你就仍有时机后发先至。从这个含义上讲,在小学、初中乃至高中阶段,只需成果不是太差,只需爸爸妈妈信任孩子的潜力,孩子就不会损失决心,就会具有在未来发明奇观的或许。真实掉队的是饱尝爸爸妈妈和教师质疑的孩子,他们会在心底里失掉自傲,然后很难抓住时机。由于,后半程相同重要,在没有爸爸妈妈师长鼓舞催促的状况下,一个人的自决心和内驱力尤为重要。我试验室两位博士后的故事则诠释了本身坚持的含义。第一位博士后是我常常在讲演中提及的柴继杰。他比我还大一岁,高考成果很一般,1983年于大连轻工业学院(现大连工业大学)造纸专业学习,结业后去了东北一家造纸厂当技术员。但他不服命运组织,在工厂作业之余吃苦尽力,考上了硕士研讨生,后来又考上了我国协和医科大学(现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博士项目,取得博士学位后进入中科院生物物理研讨所从事博士后研讨。1998年头,我在普林斯顿大学草创试验室,在全球招聘博士后,柴继杰的简历在70多位请求人中排在后半段,但我十分垂青他从造纸厂技术员到生物物理研讨所博士后这段异乎寻常的斗争史。在我看来,这样起跑严峻落后、后程全力斗争的人很或许会有大长进。所以,我坚定地录用了他。当他于1998年下半年到普林斯顿大学做博士后的时分,现已32岁半了。其时在我试验室的一切博士生、博士后里边,继杰的根底是最差的。但在一切人中,他的意志是最强壮的。
他并没有由于自己的根底差而自卑,而是很用心地学习各种试验技术,没事就翻阅各种经典英文教材。通过5年斗争,继杰成为我试验室最优异的成员之一,2004年,成为北京生命科学研讨所最早的一批研讨员之一,领导自己的独立试验室,后来成为清华大学长聘教授,2017年成为首位来自我国大陆的德国洪堡讲席教授。
02
顽固者事竟成
用今日的规范来看,柴继杰归于“输在起跑线上”的人,但他比许多“天之骄子”走得更稳、更远。能够说,他的科学人生极致地演绎了起跑不重要、后半程起决议作用这样的常见现象。如果说继杰好歹是受过完好正规教育的,那别的一位博士后的故事则更为传奇。他叫李平卫,也比我大一岁,出生在陕西乡村。与绝大多数科学家不同的是,平卫没读过本科。他在中专结业今后就被分配回到中学教学,但他一路自学,居然考上了北大的硕士研讨生,继而完成了博士生学习,于1996年取得了博士学位。2001年,李平卫请求到我试验室继续做博士后的时分,他现已先后在中科院生物物理研讨所和美国西雅图的福瑞德·哈金森癌症研讨中心做了5年多博士后,为什么还要做第三轮博士后呢?我带着疑问,拨通了平卫的电话,我问他:“你现在的研讨做得不错,为什么不找份正式作业?”他说:“不怕您笑话,我从小就有个愿望,将来要做洋人的教师(其时我国老百姓常常无歹意地称外国人为‘洋人’),现在我离这个方针就差一步了。我想做美国大学的教授,但请求了几所大学都被拒了,所以我想到您试验室再进修几年。”他坚持儿时愿望这一点太让我感动了,我在电话里就爽快地赞同了他的请求。要想后半程发力逾越是要有一些过人之处的,每个人的特色各不相同。柴继杰凭仗的是意志和领悟,而李平卫则是凭仗顽固。他的顽固便是坚持儿时愿望,不吝支付年月也要完成人生的方针。李平卫的顽固让他在职业选择这一更高层次上得到了报答。他总算在2005年取得了得克萨斯A&M大学的助理教授职位,并一路做到了终身正教授,完成了成为美国人的教师这个执念。03
人生不是一场马拉松
柴继杰和李平卫的途径尽管有所不同,但有两个共同点,一是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科学研讨有发自内心的酷爱与痴迷,二是他们都具有不被社会舆论威胁的自傲与坚毅。这两点里,或许第一点是最难能可贵的。正是由于对作业的执着,他们才能在起跑落后的状况下坚持下来,后程发力成为领域内的佼佼者。
你或许又会说:那个年代的竞赛不如今日剧烈。非也,任何一个年代都有独归于那个年代的机会与应战,比方李平卫没有上过大学本科,这就落后于今日的绝大多数年轻人,何况那时分自学的难度也远远高于网络资源遍地开花的今日。
上面描绘的“起跑线”都是指代教育布景和科研起点,当然,“起跑线”也能够泛指脱离校园环境之后的成年人创业的初期。第一份作业,第一个使命,第一年的体现,乃至创业前几年的成果,都能够视作“起跑线”。当同质化严峻,千军万马争过同一座桥的时分,“起跑线”的确重要。谁首要冲过桥,谁就或许取得很大的先发优势,但这样的优势绝不或许让过桥者真实锋芒毕露,由于他仅仅循着惯例跑路的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不论是在科技领域仍是商业国际,真实成为首领的,不论是企业仍是个人,往往都是那些异乎寻常、别出心裁的,他们凭仗着“源头立异”一骑绝尘。要立异,就必须在自己通过了那段拥堵的起跑赛段之后,勇于抛弃舒适区,不怕应战,斗胆测验新的发展方向并继续不断地尽力。
事实上,任何年代都有少年得志、一举成名的幸运儿,也有厚积薄发、大器晚成的负重者。人生的成功既有社会公认的一些规范,也应当有自己的界说。其实,人生不是一场马拉松,由于它本就不是一场竞赛,而是时时刻刻的体会。每个人沿途的景色都不相同,结尾也不一样。所以,与其说“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不如先想想自己等待的结尾在何方,以及想要走一条什么样的途径。
文章来历|《自我包围:向抱负前行》
文章转自|公民教育
文章作者|施一公
责任编辑|王佳实
更多精彩资讯,请点击上方图片,下载我国教育报APP、我国教育报好教师APP。
相关推荐